妙善救父
三皇姑作为“济善救世”的化身,有着非常多的美丽传说。据说在上古时期,西方世界有一古佛,名为正法明如来,擅长佛法,常给众生演讲佛法,教化大众。春秋战国时期,兵荒马乱,民不聊生。为了拯救众生于水火之中,正法明如来古佛神灵东渡,以慈航大士化身一颗明珠,投胎到中原父城楚庄王王妃怀中。庄王妃即将分娩时,大地震动,暴雨倾泻而下,转眼间,雨又急停了下来,一轮红日当空映照,一道美丽的彩虹挂在空中,庄王妃产下一女,屋内顿时奇香四溢,院内百花齐放。同时各种鸟飞到后宫,出现了“百鸟齐鸣,红光满天”的美丽神奇景象。楚庄王甚是惊奇,为女儿取名妙善。妙善公主聪明伶俐,智慧超群,甚得庄王及王妃喜爱。妙善公主长大以后,其行为举止端庄大方,超凡脱俗。因庄王有三女,妙善最小,故国人尊称秒善为“三皇姑”。
三皇姑虽为帝王之女,却穿着普通服饰,从不修饰打扮,且始终保持节俭的习惯。据说有时她一天只吃一顿饭,且不食荤腥辛辣食物,三皇姑如同出家人一样,从不多言,言必劝人为善,讲的大多是因果无常。宫中之人称她有佛心。庄王不喜欢妙善的这种行为。妙善16岁时,庄王与王妃商议给妙善公主择一驸马,接替王位,同时,也是为了阻止女儿出家修行
妙善公主不从,决意持戒修行,学道成佛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。妙善的举动惹怒了庄王,庄王大发雷霆,把妙善“囚禁”了起来,并派王妃和妙善的两位姐姐去劝说她,而妙善执意修行。庄王无奈,便将白雀寺住持惠真招来,让惠真住持劝妙善放弃出家修行的想法,否则就派兵封寺。惠真住持将妙善带回寺中,欲与尼姑一道劝说妙善公主不要出家。庄王大怒便派人火烧白雀寺。当天夜里,太白金星托梦给妙善,并施法将妙善救至香山寺。庄王火焚白雀寺,且烧死众多无辜的尼姑,造下恶业,落下疾病,且久治不愈。国内名医无数都治不好庄王的病,三年后他双目失明。
妙善三年来在香山寺修行已有成就,而此时庄王的疾病愈来愈重。一天有人为庄王献策,要治愈此病,需用亲生骨肉的手眼或无杂念之人的手眼做药引子。庄王就派人去问他的大女儿和二女儿。大女儿以儿女小为由拒绝献上手眼,二女儿以还未出嫁为由不愿献上手眼。献策之人告诉庄王在父城西南方有一香山寺,山上有仙人修炼,修炼之人无杂念,其手眼也可以做药引子。庄王派人去询问。在此修行的妙善决心要献手眼以救父报恩,但要求庄王学佛向善,庄王答应了。妙善自挖双眼,让来人斩去双手,此时山野震动,半空中有声音赞叹不已。
庄王病好之后为了感激献手献眼之人,就和王妃一起去香山还愿。王妃看仙人酷似妙善,因悲伤而掉下眼泪。妙善忙劝母亲并告诉王妃火烧白雀寺后自己并没有死。庄王与王妃听完后抱头痛哭,后悔不已。庄王发愿:“天地神灵,让我儿手眼重生,全手全眼,我必一心向佛。”庄王由于过于激动,将“全手全眼”说成了“千手千眼”。庄王发愿之后,天地震动,遍生五色祥云。空中传来鼓声,尔后,出现千手千眼大悲观音。不一会儿,三公主妙善便恢复了手眼,跃坐合掌,已经坐化。
宝丰莲花酒
相传,隋唐时代,邑城仓巷街有个马家酒馆,酒味纯正,甘甜爽口,加之掌柜买卖公平、和气,因此生意十分兴隆。一日,掌柜独自在院中散步,暗自思忖,这几年生意红火,挣了不少银两,可钱始终是身外之物,何不趁此为乡亲作点酬答,留下个好名声!
次日,他便挂出一个木牌,上书“醉止”二字;旁边留几行小字:“马某为答谢各方父老乡亲眷顾,自今日起,一月之内,凡光顾者,尽醉乃止,不收分文”。于是,来此饮酒的人更是络绎不绝。
第二十七日早上,外边进来两个人,高个儿细眉大眼,手执拂尘;低个儿黑面粗皮,架着拐杖,背着个不大不小的葫芦,二人走到一张方桌边坐下。马掌柜连忙端上一坛上等好酒,二人举杯就饮,一连喝了三天三夜,皆无醉意;到第四天午时,足足喝了七七四十九坛好酒。这时,背葫芦的说:“我和道兄不远千里慕名而来,几天痛饮,果然名不虚传,今儿想带一壶回去,让道友们也尝一尝,不知可否使得?”马掌柜连应:“使得!使得!。”说完急忙捧出一坛倒进葫芦。谁知不过二尺来长,碗口粗细的一个葫芦,一大坛酒倒进去,却刚刚盖住底儿;当马掌柜叫人去搬第四坛时,架拐人盖住了葫芦口摇摇晃晃地往外走。道人追上伸手去夺,架拐人一扭身,脚下一滑,竟跌倒在大柳树下的井台上,葫芦盖子摔飞了,半葫芦酒都流到了井里。
众人惊讶间,只见一缕青烟从井里袅袅升起;顷刻,井口盛开一朵美丽的莲花,伞盖般罩住井口;顿时,一股异香扑鼻而来,满院的人都觉得香喷喷、醉乎乎的。莲花渐渐变成两朵红云,冉冉飘上青天,人们随之向上看,只见二人踩着云头笑着扔下一片纸。有人喊:“这不是铁拐李和吕洞宾吗?”马掌柜抢先抓住纸片,只见上面写道:朝天辞玉京,闻香到龙兴,喝酒不要钱,谢赠莲花井。
原来二位大仙赴蟠桃会归来,路过此处上空,忽闻阵阵异香,往下一看,见店门前挂着“醉止”牌,一时心动,便按落云头,到马家小饮。至此,众人如梦方醒,忙跪下叩头。
从此,马掌柜用这口井里的水酿酒不仅味醇甘甜,而且倒在酒杯里,总会有一朵莲花出现,久不泯灭。因此,宝丰酒又叫莲花酒,这口井亦称莲花井。
宝丰净肠河
相传,在1900多年前,东汉光武帝刘秀登基后,南方郾王未平,光武帝想除掉这个眼中钉,完成统一霸业。一日,刘秀招来文臣武将商议军机,准备与郾王开战。将军们都知道郾王不好对付,沉默许久无人敢领兵作战。刘秀十分生气,这时,执金吾贾复主动站出来请求领兵出征。刘秀转怒为喜,高兴地说:“执金吾去讨平反贼,我还有什么担忧的。”于是贾复领旨而去。第二天他就点兵起程,夜宿晓行,不几日就来到颍川郡,择依山傍水之地安营扎寨,之后筑起土城,以备战用。据说这就是宝丰城的起源。
不久,郾王得到了消息,他就命令手下大将王陵前来挑战。一日,双方在城东北一座山岭上相遇,王陵与贾复交马相战。贾复十分骁勇,王陵枪法不凡,两将你来我往,从早晨战到过午,从岭上杀到河边,不分胜负。说时迟那时快,贾复一招不慎被王陵一枪戳破肚皮,肠子都流了出来。王陵见状,以为贾复死去,就勒马北去寻地休息。贾复一阵昏迷后,重新振奋精神,把肠子在河中清洗干净后重新装进肚子。此时恰巧遇到一妇女在河边洗衣,妇女掏出针线为贾复缝住了肚皮。贾复又骑上战马,寻找王陵再战。在城北一土岭边见王陵正在休息,贾复手起刀落,将王陵砍死。贾复回城后没几天也死去了。
光武帝刘秀得知后,亲自到此祭奠,将贾复埋葬在城西南,并在城西北建祠供奉,俗称贾复庙。当时的百姓为纪念贾复,就把他曾经洗过肠的河段称为净肠河。
香山寺九老阁
香山寺内靠近东边的地方,曾有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式古代建筑。放眼望去,画栋雕梁,双檐龙角,殿宇巍峨,伟美状观。这里就是人们传说中的“九老阁”。
关于“九老”还有一段美丽的神话故事呢!始建香山寺那年,寺里请去了很多能工巧匠。内有十位领头的工匠,不但技术高超,而且干活儿踏实认真,深得众人好评。十位领头的工匠独开一灶,给他们做饭的是一位年过半百的老太婆。老太婆做得一手好饭,顿顿咸淡适度,香甜可口,十位领头的工匠十分满意。工程竣工那一天,吃过早饭,老太婆对十个人说“你们为建香山寺出了大力,可生活老是不好,我心里很是过意不去,今天就要完工了,晌午我给您包饺子,您看中不中?”十位领头的匠人说:“中是中,俺十个人吃饭,就恐怕你一个人忙不过来,还是吃家常便饭吧。”老太婆赶忙说:“忙一点儿没啥,请放心吧!保证您晌午吃上鲜美可口的饺子!”
时近晌午,只见烟囱冒烟,就是不见老太婆来喊吃饭。十位匠人饿极了,就叫其中的一位去看一看。这位匠人轻手轻脚来到灶房窗前往里看。他这一看不打紧,慌忙往回跑,原来,锅里水已开,此时老太婆脱去裤子,正蹲在锅边,往锅里屙饺子,再往案板上看,已捞出好几碗了。
终于吃饭了,别人吃着饺子觉得味道美极了,吃一碗又一碗,唯独那个见老太婆屙饺子的匠人,老是不想吃,想想看到那情景,实在难以咽下去。老太婆见他不吃,就问他是不是嫌她做的不好吃?他推说肚子里不舒服,老太婆笑了笑,长叹一口气,走开了。
后来,吃了饺子的那九个匠人都成仙了,就是传说中的“九老”,而那一个没吃饺子的依旧是凡夫俗子,他后悔不已。
原来,那位做饭的老太婆正是三皇姑变化的,她看到十位领头的匠人是很诚实善良的人,有意点化他们成仙。只可惜那位没吃饺子的匠人,要不然便是“十老阁”了。
马渡河与马街
在豫西伏牛山东麓,宝丰县城南约7.5公里处有一条河,名日应河,但这条河流经马街到马头寨的一段,却被当地人称作“马渡河”。
这名称自昆阳之战而来。相传,西汉末更始元年(公元23年)6月王莽派十万大军包围了昆阳(今叶县),城内的更始军只有八千人,更始军将士站在城门楼上一望,只见远方没完没了的队伍全是莽军。他们害怕了,一时乱了阵脚。一位军校不慌不忙的站出来说:“现在我们不能乱,只有冷静的找出对策,才能取得胜利。”接着他信心百倍的向大家说出了取胜的策略,人们听了他的一席话如吃了一粒定心丸,很快平静下来,这位军校就是后来的东汉光武帝刘秀。在他的提议下,王风、王常负责守城,只守不战,刘秀带13骑快马乘黑夜冲出重围搬兵。不久搬来数万大军去救昆阳之围。当兵马走到应河岸时,河水猛涨,涛涛洪水挡住进路,刘秀急得火冒三丈,急中生智,下令骑兵先渡河,由于马会游水,迅速抢渡成功,当步兵到河边时水势已降,为昆阳之战夺得了战机。取得昆阳之战的胜利。后来,刘秀做了皇帝人们为怀念他指挥兵马渡河有方,就把这段河叫做“马渡河”。
时转星移,不知又过了多少个春秋,这里成了宛(南阳)、洛(洛阳)来往的的商道,过往客商越来越多,河边就相应出现了供商客食宿的饭铺旅店,人们就叫它马渡店;再后来店铺愈来愈多,相连成街,又叫作马渡街,日久天长,人们为叫着方便简称为“马街”相沿至今。